top of page

主題貳、歷史經驗中的公正轉型啟示──當時我們如何應對衝擊?

Updated: Sep 7, 2023


執行編輯:吳奕辰博士(TSH科學家)


在淨零轉型的路徑之中,高碳排產業勢必面臨一定程度的縮減甚至汰除,同時亦有新的綠色產業陸續被創造出來。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將會衝擊既有的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其中受雇於高碳排產業的勞工,或是以高碳排產業作為主要就業與收入來源的地區,其既有的商業模式將逐漸難以在市場中維持運作;若這些勞工或地區的居民無法獲得新的技術培力以投入其他產業,或是轉型創造新的就業與收入來源,就會陷入長期失業的風險中,甚至整個地區陷入衰頹。因此,如何避免大規模的失業,從而導致抵制淨零的消極或積極行為,甚至產生社會動盪,成為淨零轉型過程中必須提前因應的課題。


慶幸的是,臺灣過去的發展歷程中也出現多次「轉型」經驗,也都帶來的程度不一的經濟與社會衝擊。歐盟從今 (2023) 年10月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1] 將衝擊臺灣的產業,而這類因為國際貿易局勢改變帶來的外部衝擊,在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與中國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 時也發生過;高碳排產業逐漸被綠色產業汰除或取代,這樣的關鍵技術革新發展以及長期產業結構變遷帶來的衝擊,在臺灣近年來的數位化轉型和AI人工智慧興起,以及更早以前的煤礦產業退場,也有類似的經驗。


不論是國際貿易、關鍵技術革新發展、或是長期產業結構變遷,都為臺灣的特定產業甚至整體的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帶來巨大的變革,其中有些人獲得巨大利益,有些人則身受其害。臺灣永續棧本期「公正轉型」專刊,將藉由回顧這些歷史經驗中的成功與失敗,探究這些過程中出現哪些問題、分析這些問題多大程度被解決、思考這些解方多大程度可以應用在淨零轉型,從而為「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目標找出本土脈絡的啟示。




註解

  1. 歐盟為防止產業碳洩漏並促使全球產業朝低碳製造轉型,於2021年7月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未來企業出口到歐盟市場皆必須購買CBAM憑證,從而鼓勵非歐盟國家減少排放並防止碳洩漏風險以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歐盟CBAM法案於2022年6月通過歐洲議會投票,自2023年5月正式生效。CBAM需計算碳含量的產品與涵蓋貨品項目包括鋼鐵及其若干鋼鐵中下游產品(如螺釘和螺栓及相關產品)、水泥、鋁及其若干鋁中下游產品(如鋁製容器、鋁製管配件等)、肥料、電力、氫氣、特定條件下之間接排放以及部分前驅物(precursors)。更多資訊可以參考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出版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背景說明與摘要》,網址:https://www.greentrade.org.tw/zh-hant/publication/435



 

延伸閱讀





118 views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