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碳系列課程 | 培養全局思考,建立跨領域碳知識圖譜
- 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 May 29
- 3 min read
臺灣永續棧在2024年聖誕節前夕推出了眾所矚目的《探碳系列課程總論》,之所以在市面上已有眾多課程時開辦課程,是因為我們看到永續議題的跨領域特性跟複雜性,在尋求問題解方時更是常會發現新的議題。因此,探碳系列課程第一階段「總論」,跨越暨有的研究系統,將各領域的知識匯聚後,綜合探討,從而開啟新視野。
本期電子報匯集了總論課程精華,五篇深入淺出的文章,從淨零轉型路徑與關鍵技術發展、森林碳匯、海洋藍碳、產品綠色設計、到產業減碳,五個主題全面梳理臺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基本觀念,緊扣當前全球發展趨勢,也聚焦於臺灣本土現況,並透過產學合作與多元視角,剖析碳排放與減碳策略,為讀者提供完整的基礎知識。
在2024年12月20日的開場課程中,五位講師均親臨現場,全面梳理臺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基本觀念,緊扣當前全球發展趨勢,也聚焦於臺灣本土現況。
在森林與海洋碳匯主題中,中興大學柳婉郁特聘教授從全球器暖化開始說明當今減碳趨勢與必要性,並詳細說明自然碳匯的特性和優勢,也連結到「全球淨零」的目標為何比過去「減排」更能夠被全球南方所接受。在後續的線上課程中,柳老師進一步介紹森林碳匯計算方式,也說明碳匯不等於碳權,臺灣雖然碳權市場起步晚,但本地碳權不只有減碳價值,更關乎生態保育與農村發展。
關於自然碳匯,海洋大學蔣國平特聘教授於線上課程中說明海洋碳匯涵蓋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甚至深海沉積物與海洋化學碳匯等。近年來,人為的海洋鹼化、大型藻類養殖與人工碳注入等技術亦被提出作為「海洋碳移除」的潛力方案。對於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藍碳研究與政策發展具有高度戰略價值,不僅能補足森林碳匯的空間限制,更可因應本地海岸地貌與海洋動態,發展在地化的碳管理策略。
在社會及產業方面,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林心恬副教授解析碳足跡、生命週期評估與綠色設計的核心概念,從產品全生命週期視角出發,探討如何在設計、生產與使用階段有效減碳,實現永續發展目標。線上課程中則進一步用許多案例分析產品生命週期和綠色設計核心觀念,並也介紹目前國際共通的認證標準,和相應的企業趨勢。
臺科大工業管理學系郭財吉教授則是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出發,剖析企業如何面對淨零政策帶來的轉型壓力與風險,並介紹碳權交易與抵換機制。透過國內外案例,探討企業如何在ESG與利害關係人的期待下,制定有效的減碳策略,並透過碳市場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最後,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的趙家緯兼任助理教授,從臺灣碳紋理、政策設計,以及公正轉型為基礎,探討淨零路徑的設計。線上課程中也運用大量研究數據,分析淨零轉型中的關鍵能源議題,提出當前再生能源的挑戰,而四個決定能源系統能否成功去碳的關鍵為:技術潛力、擴散速度、成熟度和副作用,也就是不只看技術可行性,還要看能不能快速普及、有沒有政策支持,還有對環境與資源的長期影響。
探碳系列課程第一階段的「總論」已告一段落,課程錄影將陸續公布於活動網頁,開放給所有有興趣的社會各界夥伴進一步參考和學習。下一階段,則是將推出分主題規劃的「專論」,為了推廣以知識為基礎的討論,後續的課程錄影也同樣將提供各界參考與分享,期待有越來越多人實踐並體會理性對話、共同探索解方的美好。
>>前往探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