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轉型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前身為「熱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目前中心有10名在生態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研究的專任教師及5名專案型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棲地從山林、海岸到海洋,生物類群跨越微生物、藻類、植物、節肢動物、兩棲爬行類和哺乳類,議題涵蓋生理、行為、構造、演化和保育,在基礎生態學研究活躍。然而,悠遊於大自然探索生命驚奇的生態學家,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生命的豐富、多元及令人讚嘆的種種現象,在面對現實社會上各種衝突,特別是人類經濟活動與環境的種種拉距,大自然卻總是被妥協甚至犠牲,在此衝突中,生態學家是否能發揮更積極的角色,更「食人間煙火」一些,發揮知識的力量讓自然與社會共好?
因應中心多元的發展,我們在2018年啟動中心更名,期許在既有的生態學基礎研究上,發展更多貼近社會與居民生活切身的議題,首先面對的議題是生態檢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2017年公布「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明訂中央政府各機關之新建工程及地方政府辦理受中央補助比例達50%之新建工程,除特殊情形外需辦理生態檢核。生態檢核依工程生命週期,在計畫核定、規劃、設計、施工及維護階段,面對生態議題及影響,評估其可行性並妥適應對之「迴避、縮小、減輕、補償」方案,尤其明訂「各階段之生態檢核應由具有生態背景人員配合辦理生態資料蒐集、調查、評析及協助將生態保育之概念融入工程方案,評估生態保育措施並落實等工作」,此一規範之訂定,是環境保育的重要且進步的宣示,其落實有賴生態學家及生態專業人才的投入,以達到人與自然共好的積極目標。因此,如何鼓勵更多具理想的年輕人投入此一篷勃發展的生態檢核職涯發展,成為本中心在基礎生態學研究之外,同時關注的議題。
東大溪計畫初試啼聲
2019年1月,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林笈克經理告知,市政府有意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的水環境改善計畫,將筏子溪污染最嚴重的支流——東大溪,透過落實生態檢核和公民參與,恢復溪流的生命力。東大溪的上游吸納東海別墅商圈的民生與營業用水,每天約有12,000立方米的污水注入,流經東海大學校區與臺中工業區交界,生物多樣性貧乏,加上違建與廢棄物,長期以來東海師生與居民承受髒亂與惡臭的環境。這是東海大學負起大學社會責任的契機,對生態中心來說,更是投入生態檢核工作「練兵」的機會,在2019年1月22日生態中心召集總務處代表、與臺中市水利局、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及以樂工程顧問公司,於研發處進行可行性評估與協調會,並進行現勘 (圖1)。後續由總務處等相關行政單位推動東海大學與市政府合作協議之簽定,在工程規劃與設計階段,本中心林惠真教授 (兼東海大學研發長) 提出以「減量」的思維貫徹設計,減少不必要的人工設施,並提出「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流」的口號,讓東大溪之整治以水質改善來復育在地物種,維持高生物多樣性的野溪為目標。工程於2020年2月14日開工之同時,生態中心師生投入十組調查人力,包括微生物、藻類、植物 (圖2) 、水棲昆蟲、陸域節肢動物,魚蝦蟹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及多光譜空載遙測影像等進行完工前為期一年之調查,落實每月生態檢核工作,降低工程進行中對環境的衝擊。2021年10月,台灣永續行動奬東海獲四金一銀,為大學之最,其中SDG6 淨水與衛生項目,東海以東大溪計畫,提出並落實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流的願景得到金牌,而且是該項目全國唯一獲奬的單位。工程順利於2021年12月25日完工啟用,並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21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之肯定。
對生態中心的師生而言,這兩年來是難得的生態檢核洗禮,更是一個以嚴謹的調查步驟,認識我們身邊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難得機會,期許在此經驗的加持下,我們能訓練更多學有專精的生態專業人才投入,讓生態檢核工作更健全地發展。本中心配合東海大學研究人員聘任辦法的修法,增聘「專案型研究人員」,爭取更多各級政府新建工程之生態檢核計畫,並辦理生態檢核之訓練課程,也同時增加在學學生實習機會,以優質生態專業人才之培育,貢獻生態檢核此一新興產業之健全發展,並促進在學學生之學用對接。
圖1 2019年1月22日,東海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召集總務處代表、與臺中市水利局、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及以樂工程顧問公司,進行東大溪改善計畫之可行性評估與協調會並進行現勘 (攝影:江智民)
圖2 東大溪沿線之溪流植物調查 (攝影:梁沛惠)
蓮華池整合型計畫持續生態與社會間的連結
生態學的研究於社會之實踐除生態檢核之外,本中心整合來自東海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靜宜大學及臺北大學的研究人力,自2021年5月起執行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110年度「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環境及社會影響之研究」為期四年之專案計畫,以南投蓮華池研究中心週邊社區之猴龍溪和火培坑溪流域為場域,整體目標為盤點生態系服務對自然、產業與社區的影響潛能,評估生態系服務的指標和預警系統,進而提出在農業生態系,生產與生態共存共榮的政策,提升生態、社會與產業面對環境變遷的韌性。計畫的執行涵蓋地景、生態、防災與溪流治理及社區永續與環境教育領域,期待藉由本計畫的執行,將蓮華池研究中心週邊社區營造成生態友善且具生態與產業韌性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並且在生態、人文、社會學及環境教育等領域將開發出更多研究與實踐題材及案例。
TSH@THU
東海大學一直以來以生態、社會、經濟、文化作為校務發展的目標,與臺灣永續棧的願景不謀而合,東海大學 Hub site 之成立 (TSH@THU for Aquatic Ecosystem Revitalization & Social Ecological Resilience) 目標在發揮生態學家在社會的影響力,考量水域生態系常是居民活動的熱點,將以「水域生態系生命力與社會生態韌性之維護」作為發展主軸,期待 TSH@THU 之成立,連結學界、公部門、公民團體與社區,在跨域永續議題的探索、研究與實踐中,發揮功能,藉由TSH的鏈結,除了分享跨領域的協作與公私協力之經驗外,更期待和 Hub sites 之橫向連結,找出在地問題的解方。
圖3 2021年七月底,國內疫情微解封時在蓮華池山林裡進行野外工作的生態學家 (攝影:卓逸民)
《延伸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