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SH@NTHU 水清木華:環境科學與永續流域生活圈 揭牌儀式暨論壇


  2024年6月5日,在世界環境日這天,清華大學名人堂盛大展開了「水清木華:環境科學與永續流域生活圈」揭牌典禮暨研究成果發表論壇。而這個Hub Site的成立,籌備的起點竟然可追溯到一年前,也就是2023年6月,TSH共同召集人戴興盛老師以執行長的身分受邀參與清華大學的「水清木華──永續頭前溪」論壇,開啟TSH與清大致力於頭前溪永續發展團隊的接觸。當時的清華團隊已從大學社會責任 (USR) 執行的角度,連結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單位、民間團體、企業夥伴,長期關注頭前溪的生態、流域、水系文化,以及沿線聚落的發展,以共同協力的方式建立起「永續頭前溪行動平台」。


  而後清大團隊也透過TSH與東海大學「水域生態系生命力與社會生態韌性之維護」永續棧夥伴聯繫,並實地至東海大學拜訪,交流彼此在流域生態及文化永續發展方面的心得。此次交流後,TSH與清大團隊便逐步展開在成立Hub Site的準備。在清大區域創新中心領頭策畫之下,參與頭前溪永續發展的相關團隊今年集結組成了Hub Site 「TSH@NTHU水清木華:環境科學與永續流域生活圈」,期待在原有的跨領域協作之上,更深化環境治理的面向。


  在揭牌儀式的開場致詞中,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分享當今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加劇,清華帶頭長期致力於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落實在教學與生活中。而在頭前溪的研究與行動,不僅與多項永續發展目標相關,更是連結了政府、學界、民間團體與業界。校長很肯定,也很支持團隊繼續為新竹、為臺灣、為人類所做的努力。


  TSH共同召集人林登秋教授也表示,推動永續發展是大家共同的任務和使命,但永續議題往往相當複雜,因此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變得非常重要。林教授非常肯定清華團隊以環境科學為工具,捲動當地利害關係人參與,更難得的是可以聚集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員進行跨界對話,找出頭前溪治理解方。


  開場致詞中也邀請到長期參與頭前溪相關行動的水利署王藝峰副署長。王副署長說明新竹地區民生用水主要仰賴頭前溪和鳳山溪,這兩條溪流也撐起北部重要客家文化圈,更孕育了竹科,是新竹的重要基盤。他更表示,希望就像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忘不了臺灣圓環小吃,希望也能讓在新竹成長的孩子都忘不了河川的美好,和河川帶給生命的衝擊。水利署過去雖以防洪為第一要務,但未來目標是讓臺灣擁有更自然、乾淨的河川,帶來更好的生活。



  接著,清華大學戴念華資深副校長介紹清大的永續行動,從校級行政支持、教學與課程、學生活動、學研獎助、硬體及軟體的革新,到與外部的跨界合作,完整呈現清華大學過去數年來在推動永續發展上的用心與努力。其中包含獨樹一格的「校園生活實驗室」,初期以「學校出題,學生解題」的方式拋出永續議題,由學生建立解方並展出,學校老師進行評選。到了2023年則成為「學生出題,學生解題」,轉為由學生找出校園中的議題,集思廣益共同解決。這次活動形成第一屆清華大學IDEAL永續校園實踐專案,相關成果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校園範疇,像是「維修聊天室」便是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於校外的將軍村設立免費電器維修據點,促進循環經濟。清華校方也積極推動文化永續,以及共榮平等,今年3月更成立清華永續學院,以跨科學研究的課程和公共講座進一步培養未來領袖,也讓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永續議題與相關探討。戴副校長在結尾中提到,永續是精神、思維、行動,與平權,也勉勵在場人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起於累土。


  在後續的研究成果發表中,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周秀專所長,從河川底泥的生物毒性分析切入,因為不論是空氣汙染或水質汙染物都會沉積在底泥中。這項結合產、官、學的研究發現,頭前溪、客雅溪、三姓公溪、鹽港溪下游水汙染的生物毒性均較強,可能對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產生影響。而大新竹地區的飲用水取水口正是位於頭前溪下游,周所長呼籲在水質方面,除了過往重視的有機汙染物,也應加強重視微量重金屬、環境賀爾蒙、抗生素等物質。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能富特聘教授則是以AI技術辨識河川中的廢棄物,創立河川廢棄物影像辨識平台。黃教授於頭前溪上游馬胎古道停車場設置攝影機,運用AI自動分析、統計,並通知河川中的廢棄物類別與數量。這樣的自動辨識模型仰賴速度和精確度,目前也持續訓練、標註、驗證和分析,逐步提高辨識能力和準確度,希望未來可以用在自動巡航無人機上,除了針對河川廢棄物,也可以監測其他類型的水汙染、生態環境等。


  而對於河川廢棄物的應對,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分署劉振隆科長分享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以大量人力與時數完成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顯示,河川廢棄物集中的熱點多在中、下游與海灘。基於這樣的調查資料形成的相關措施包含:持續與民間團體協力查察廢棄物、加強蒐證與通報、設置攔污索阻絕川廢進入海洋、媒合社區認養海堤、加強海洋保育宣導等。



  本次成果分享中也包含「鳳山溪流域科技行動網絡平台」的行動策略說明,新竹縣關西鎮環境守護協會羅功奇理事長,介紹鳳山溪上游違法傾倒溶劑的事件,在整體處理上不論是自來水公司的反應速度,還是相關法規的執行力,都讓被影響的居民難以接受。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王俊程教授分析,幾次水汙染事件所隱含的問題有水質檢測項目不足、監測成果與居民實際感受有落差、即時取水效率不足,以及民眾的資訊弱勢。未來改善的方向包含將環境感測資料轉譯為公民感知的訊息,並將科技融入生態環境的教育與行動。


  在「一所學校守護一條溪流」的行動策略方面,「頭前溪流域行動平台」協同主持人王志文,從環境教育及議題人才培力的角度,分享平台如何運用學術研究成果、第二河川局的公開資料等,著手建立流域教學材料庫與教案,期待透過學校群串接12年國教,以教育巡守河川。與談人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榮譽理事長分享頭前溪的照片集,呼籲透過不浪費、不亂丟垃圾達到山清、水明。與談人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彭桂枝理事長分析流域環境治理的問題之一,是水質相關的單位非常分散,例如排放許可、水圳搭排、水源保育、自來水等都由不同單位負責。而以民間力量進行的河川巡守,教育單位將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因此頭前溪流域行動平台一直致力於串聯大專院校、社區大學,以及中小學認養頭前溪各大小支流的教案。



  最後的綜合座談中,由東海大學「水域生態系生命力與社會生態韌性之維護」永續棧夥伴的成員林惠真特聘教授主持,與談人包含前兩場次的主講人及與談人羅功奇理事長、王俊程教授、王志文協同主持人、劉月梅榮譽理事長,以及彭桂枝理事長。林惠真教授在開頭分享東海大學與逢甲、中興、台中教育大學組成四校聯盟,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溪,也提及先有了解才能產生關心,關心之後再進一步生成行動,進而產生希望。在對談中,大家都肯定大專院校的角色不只是高等教育機構,而是可以走入群眾,扮演資料庫、知識提供者的角色。但這需要時間,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榮譽理事長表示「慢才是快」,學校需要時間了解溪流,也逐步擴大與居民、相關團體的互動。且學術界所提供的資訊,既可以有科學監測數據,也可以包含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讓溪流環境回歸自然,或是跳脫取水的單一治理思維,納入周邊的環境與文化。在環境意識方面,河川汙染治理要從源頭減少廢棄物,這也就表示至少要讓新竹地區、甚至是外縣市的居民也意識到溪流與生活之間的關聯。頭前溪流域行動平台協同主持人王志文表示「要讓新竹的廢棄物治理是30萬居民的需求,而不是少數周邊村民的負擔」。媒體的角色在此就非常重要,在對談中也被多次提及。媒體賦予事件及議題影像和文字,讓民眾容易了解,並可以長期關注,逐步建立起議題和環境意識。這再次顯示,跨領域協作除了是為永續議題形成解方的必要基石,善用創新與合作更是治理過程中的一大利器。



  本次揭牌及成果發表活動非常豐富的分享與對談在晚間圓滿落幕,其中充分展現清大不論在辦學或是社會參與方面,都積極且勇於創新。很開心清大「水清木華:環境科學與永續流域生活圈」永續棧夥伴成為TSH夥伴網絡的一員!



延伸閱讀:

相關媒體報導



59 vi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