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力量──東大溪計畫顛覆你對河川整治的想像

Updated: Jul 11

  緊鄰著東海大學校地的東大溪,曾被盤點出是筏子溪水質最差的支流之一,除了時常異味瀰漫,周邊環境更是有工業區違建、廢棄物堆積、土壤遭沖刷流失、樹木倒塌等問題。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不管是學校師生或周邊居民都不願親近。


  但集許多問題於一身的東大溪,卻成為了水環境整治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絶佳舞台,而「東大溪水環境與鄰近區域環境改善計畫」也交出亮眼的成績,讓東大溪優雅轉身,大大扭轉了過去的負面形象。


→快速入門 ─ 5張圖了解東大溪計畫


  當然這樣的轉變絕對不是偶然發生。就像所有精彩的故事一樣,東大溪計畫同樣也是有自己的關鍵人物和重要事件,一步一腳印累積出如今的成果。



公私協力 搭起連結需有關鍵契機


  東大溪計畫可說是在多個利害關係人不同的期盼中找到共同點而協力向前邁向溪流重生之路。一方面,臺中市政府重視河川整治,期許做出新的典範,這當中的挑戰除了場域挑選之外,水質改善需要有土地以建造淨化處理機房,這在過去河川整治計畫中是讓人相當頭痛的問題。另一方面,東大溪環境髒亂,景觀不佳,甚至還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是東海大學校方長期的困擾。而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積極推動生態檢核,累積了豐富經驗,也一直期待有機會能一展長才實現優化水環境的理想。


  身為東海大學校友的觀察家生態工程部經理林笈克,在這當中看到了以東大溪為合作場域的可能性,跨出第一步,與學校研發處時任組長的陳鶴文教授以及林惠真研發長搭起了和校方的連結。即便可預期參與此案會在既有工作或業務上增加許多過去未曾接觸過的挑戰,學校各單位也都認同這些改變可發揮的影響力,因此很快形成合作共識。


  觀察家和東海教師群具有讓河川整治更符合自然生態的專業知識;東海大學校方有了解決環境問題的契機,願意無償提供整治所需用到的校地;而市政府有推動此案的意願與資源。在各方需求與期望可以被滿足的情況下,初步執行方案的討論、土地丈量、污水排放量量測、學校董事會同意提供校地並提交申請書至教育部、學校與市政府簽訂合作意向書、資源到位、市政府發包計畫等,一連串的籌備非常密集,讓整治工作可以在各方協力下,一步步依著理想的初衷向前推動。


  於是東大溪計畫由臺中市水利局主導,運用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以及臺中市政府之經費,由以樂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監造,五湖四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施工,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主導生態檢核,東海大學提供校地,並由東海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進行生態調查,東海達文西共學共創中心負責資訊推播與活動辦理,總務處提供行政支援。


  計畫形成的過程如順水推舟,但若不是先有其他河川整治案例還不一定會喚起對水環境的重視,若不是有上位的筏子溪計畫也不會了解東大溪的狀況,若不是有同時了解多方資訊及期許的關鍵人物也不會產生協作所必需的連結。東大溪計畫執行期間並沒有太多公私協力所產生的摩擦,原因或許是計畫形成的條件就比過去政府發包的計畫嚴格許多,更重要的是在推動前期便已做了相當多的溝通。



還沒動工就面臨挑戰 以跨領域協作面對


  公私協力順利形成,但計畫才剛啟動,工程執行單位就發現原定施工空間不足,需要動用到東海大學相思林的部分區域。但相思林在東海師生心目中有著重要地位,因為施工而影響樹木,怎麼可能不會有反彈聲浪?東大溪計畫面臨了校園輿論質疑和引爆衝突的危機。


  但實際上,這次事件也是另一個解決問題的契機。事實上相思林本身正面臨來自自身的危機:生態與環境中心與觀察家的詳細調查發現,人工栽種的相思林樹種單一、新生幼苗極少、多數樹木樹齡超過60歲、土壤流失和真菌感染樹幹等問題讓許多樹木傾斜和倒塌。這樣的樹林無法存續,若不採取行動維護與復育健康生態,多年後師生心目中重要的相思林將不復存在。因此,結合東海生科系生態調查的數據和觀察家過往生態檢核所累積的原生樹種資料,雙方合力規劃在施工移除溪邊樹木之後,要補植17種共390棵中海拔臺灣原生樹種。


  此時科學數據、配套措施和改善計畫都到位了,但最大的挑戰仍是正確傳遞資訊,有效溝通,說服有疑慮的人。這方面學校總務處、生態與環境中心、達文西共學共創中心積極和學生會及學生議會等意見領袖溝通,同時達文西共學共創中心也進行資訊推播。從科學為基礎以「理」和秉持誠心以「禮」的用心溝通,讓這次危機成功化為轉機。大量移除樹木不僅沒有成為新聞頭條,一連串的行動一口氣解決了施工空間、相思林生態復育、溪邊造林三項問題,甚至還提升了團隊間對彼此的信任度。


執行者經驗談:又笑又流淚,東大溪計畫參與者分享跨領域合作



公民參與 在公私協力之上形成更加堅強的力量


  河川整治除了在校地上施工對師生造成影響之外,當然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上游居民、商家和工業區鄰近溪邊的廠家。「溝通」是東大溪計畫核心的一環,不只在前述的相思林事件中發揮了正向影響力,良好的資訊傳遞和溝通,可以從源頭避免由誤解導致的衝突,也可以在衝突發生時以最低的傷害進行協調。東大溪計畫一方面以多場工作坊讓民眾更了解計畫的規劃和意涵,也讓民眾的聲音有機會被表達和交流;環境教育活動則能培養對此地的認同,讓原本已逐漸淡出民眾生活的東大溪,再次與民眾建立連結。


在以溝通解決衝突方面,比如對於校內師生,施工場地就在教學場館旁邊,噪音問題曾嚴重到影響教學的進行。此問題被提出來討論,協商後最終達成共識,後續施工將配合學校教學需求,改變工法,並調整施工時間。又例如對於東大溪整治後景觀設計的期望,設計方原期待流經東海的全段都進行人工造景,包含涼亭等多種人造建物;以東海生科系為首的校園使用者端,則認為應儘量減少人造建物,多保留東大溪的自然樣貌。歷經多次討論,原先或可成為拍照打卡聖地的設計竟被自然景觀說服,形成如今前段造景而中後段保留自然樣態的設計,雙方各退一步更讓更自然的環境可以成為這次整治計畫的亮點。


東大溪前段溪邊造景、後段保留自然樣貌


  而在連結民眾方面,裝設油脂截留器的一連串行動是一個有趣的案例。東大溪上游流經夜市商圈與住宅區,是許多東海大學師生的生活圈,造成東大溪水質不佳的主要污染源也就是來自這個地區的油污與生活污水。減少污染的方法之一,是鼓勵商家裝設油脂截留器。但就算是由政府補助設備,這樣要額外花費心力的行動通常不會太受目標對象歡迎。為此東大溪計畫舉辦一場先導工作坊,並由設備供應商持續宣傳,讓商家了解設備的功能、效益等資訊;另一方面,透過環境教育活動辦理油脂截留器標章設計競賽,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奔鹿團的小朋友也參與了這次計畫。獲選的設計不只獲得表揚,也由東海大學的學生以電腦繪圖優化,實際做成貼紙張貼在有安裝油脂截留器的商家,讓加裝截留器這樣的水質改善行動變成一種認同與榮譽,也觸及商家以外的周邊居民。在計畫結案之時,已有六成商家裝設油脂截留器。



  除此之外,以此計畫為契機成立的東大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在計畫期間及結案後持續辦理東大溪走讀和相關環境教育活動,讓東大溪整治的成效被更多人看見。透過公私協力發起的環境整治計畫,在持續的溝通與連結中獲得周邊民眾的認可,與環境有了連結的利害關係人,有部分更進一步採取有助環境維護的行動,像是學生和里長參與短片拍攝、化學系龍鳳娣教授發起回收油再至DIY手工皂工作坊等。如此一來便不再需要由一方肩負起所有傳承與維護的重擔,多方參與讓計畫團隊為環境所做的努力在計畫結束後也繼續發酵。




東大溪計畫的關鍵和啟發


  從東大溪水質與周邊環境整治計畫我們看到,公私協力有著極大潛力,但需要有促進協作的契機與動力。東大溪計畫結合多種不同領域之專業,能夠順利發起與推動協作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四點:


1. 有一共同目標可實現各自的期望

具有共同目標可說是建立協作的必備條件,有了共同目標才能凝聚協作者,並具體盤點資源和缺口。東大溪水質與周邊環境改善的大目標下所執行的內容,同時滿足了多數利害關係者(公部門、東大溪周邊居民、學校師生,以及推動生態檢核的觀察家顧問公司等)的期待,因此有機會形成協作計畫。


2. 有引領號召的啟動者組織起協作網絡

具備共同目標或想法的不同群體往往不易有交集,容易停留在自身熟識的領域中,面對複雜問題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解方。啟動者號召跨領域的協作,觸發不同群體間的互動,讓各自的網絡得以有交集,共同規劃合作與行動方式。


3. 資源 (包含人力與物力) 如期到位

有了共同目標和主要規劃與執行者,協作是否得以順利化為行動,也仰賴現實環境因素。這除了包含過程中所需的物質資源,重要關係者或甚至是大環境民眾的意向也相當重要。


4. 積極以理性和知識為基礎進行溝通

不論是跨領域團隊之間,或是計畫團隊與利害關係者之間,具知識基礎的良好的溝通才能落實「協作」,避免由上而下的單方面決策。



  東大溪計畫如今已順利結案,相關成果獲得多項獎項肯定,此時回顧協作過程,有兩點可供大家思考:


如何建立密切合作的團隊

團隊間溝通雖有每週一次的會議,大方向與重大事項獲得充分討論,但各領域有各自的習慣與需求,細節溝通與協調不容易做到完善。以工程及生態調查間的合作為例,生態調查與工期的配合可做更詳細規劃、生態檢核紀錄者不易得知其後續運用等,都是實際經歷才注意到的事項。要讓團隊間有更全面的溝通是重要但困難的議題,如何釐清和表達自身所關注的重點、了解各方的慣常作法,並建立共享協作成果資訊的機制,是跨領域協作應關注之處。


公私協力的後續發酵

另一方面,由於環境整治成功是公私協力促成的成果,計畫結案後,與東大溪計畫相關的成果若要繼續經營、合作使用等,相關權責若無妥善商議,則有可能形成爭議。以東大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為例,其建置和初期的環境教育活動設計都是東大溪計畫的一部份,但後續的經營維護、發展新活動等可以讓環教館持續發揮功能的行動,要成為由計畫衍伸的另一段公私協力呢?還是應該有獨立發展的空間?公私協力的後續規劃也值得注意與思考。



汲取經驗,繼續前行


  公私協力讓東大溪計畫有堅實的知識背景、行動實力與資源,公民參與則讓東大溪計畫不只凝聚原先參與計畫的幾個主力團隊,在計畫過程中或甚至計畫完成後仍持續產生新的連結。這樣一個跨領域整合並實踐的計畫,原來目標只設定在改善水質與周邊較雜亂的環境,卻在公私協力與公民共同參與的情況下,也啟發周邊商家、居民、學生和原本未參與計畫的校園教師群。一個跨域協作的計畫,所引發的效應可以超越協作的任何一方最初的預期,也許正是跨領域協作最迷人的地方。東大溪經驗不只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後續發展更是值得關心永續發展的社會各界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


608 views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