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年TSH年會「永續 Z世代」探索跨世代對話,共創永續未來

Writer: SustainabilityHub TaiwanSustainabilityHub Taiwan

Updated: Feb 24



2025年1月6日,伴隨著恆春的溫暖陽光與蔚藍海景,TSH 2024年的年會「永續 Z世代」正式揭幕。



  TSH走過五個年頭,在今年年會的開場致詞中,TSH召集人林敏聰教授回顧了TSH的創立初衷—打破學科間的隔閡、搭建跨領域對話的平台、以及如何從知識到行動 (K2A)。說起創立TSH的動力時,他提起一段參加社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跨學科會議的往事:

「無論哪個學科,大家都很熱烈地在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但是,那場活動的主持人在總結時,對社會科學學者提出的意見隻字未提。我原以為這只是因為主持人的知識背景對社會科學比較陌生,但後來才發現,這有一半是刻意忽視的。」

  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學術圈中存在太多不必要的界線與隔閡,而這些分隔不僅阻礙了彼此的理解,也影響藉由協作來共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因此,林敏聰教授認為,TSH誕生的首要使命,便是彌補不同領域知識溝通的鴻溝,搭建跨領域的平台。 除了促進溝通,TSH的另一個重點是推動知識與行動的串聯 (K2A)。溝通與彼此理解只是第一步,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才是挑戰的核心。TSH這些年來透過與NGO及多所大學的合作,積極探索如何讓學術研究與實踐互相支撐,共同創造改變。最後,今年年會特別以Z世代為主題,進一步突顯跨世代對話的重要性。林敏聰教授希望透過跨領域、知識行動與跨世代的討論,讓與會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Z世代的價值觀與行動力,同時探討如何在永續發展議題中,促進世代間的理解與合作。


  展望未來,林敏聰教授也提出重新定義「績效」的構想。TSH的目標不僅是追求短期成果,更在於將研究轉化為具有長期價值的「公共知識」。他期盼,TSH能夠持續扮演凝聚各領域的夥伴力量的角色,勇於面對現實上的具體挑戰,透過推動「民主治理」,為社會帶來更深遠且持續的影響力,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堅實平台。



  在TSH執行長Lila的棧情報告中,2024年的亮點活動聚焦於人才培育與知識傳播。TSH自2023年起,陸續規劃以人才培育為核心的系列小型活動,強調青年與永續議題的連結。2024年的「推推茶會」為青年提供與導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深入討論青年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與潛力,啟發更多行動可能性。

  針對當前碳議題資訊繁雜的挑戰,TSH專家團隊攜手策劃「探碳系列課程」,涵蓋政策、森林、產業、海洋等多元碳治理主題,透過初期的六堂課程讓學員對於碳議題有結構性的了解,未來將進一步開設專論課程,系統化呈現具科學基礎的知識。同時,在過去5年的運作中,TSH已發行十期電子報,每期精心挑選主題分享有深度的內容。無論是知識傳播還是青年培育,TSH都將持續累積永續量能,並搭建跨領域研究的實踐平台,期待更多夥伴的共同參與。



  永續發展是一項需要夥伴共同協力才能實現的目標。2024年,TSH很高興能見證國立清華大學「水清木華:環境科學與永續流域生活圈」的誕生。在年會中,TSH召集人林敏聰教授特別頒發了TSH@NTHU牌匾,象徵這段新夥伴關係的開始。期待未來,我們能一起走得更遠,將永續的承諾一步步落實。


淨零轉型:不止於科技,更關乎社會人文的全方位挑戰


  跨領域的整合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推動行動的基礎。臺灣永續棧秉持K2A (知識到行動) 的核心使命,持續思考如何在臺灣轉型議題中發揮影響力。臺灣在討論淨零時,慣常以科技視角為主,忽略了社會人文層面的複雜性。基於這一反思,國科會自2021年起啟動臺灣淨零科技社會科學研究 (下簡稱淨零社科專案) 的知識準備工作,並於2022年正式展開議題盤點,期望推動真正可落地且公正的轉型。

  在本次年會中,TSH共同召集人戴興盛教授分享了淨零社科專案的進展與階段性成果。目前該專案涵蓋了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等14項研究計劃案,主題包括再生能源政策與國土規劃的接軌、難減排產業的轉型、公正轉型策略研析、整合模型與淨零路徑、以及綠色金融如何推動產業減碳等。在法律與治理層面,該計畫更著重於研究淨零轉型的治理策略。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階段性成果包括 (但不限於) 完成碳費整體影響的初步評估,並提交了《臺灣公正轉型觀察報告》初稿,為未來的政策與實踐提供了跨領域知識基礎。

  展望未來,淨零社科專案將持續精進專案內部各計畫之跨域合作,以及加強學術團隊與跨部會、公民社會的協力工作,推動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淨零轉型與公正轉型。

 


跨領域不是困境,LTSER如何在挑戰中茁壯


  延續跨領域合作與K2A的核心議題,TSH共同召集人林登秋教授接著分享了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 (LTSER) 的發展歷程與挑戰。秉持與淨零社科專案同樣的精神,LTSER也是對臺灣生態研究的跨領域思考。

  生態系統不僅關乎自然環境,人類的社會、文化也共同影響著生態系統的變遷。社會生態系統既多樣又複雜,擁有在地長期的觀測資料,對發展適合地方的政策或解方至關重要。然而無論在國際或臺灣,長期社會生態監測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如同林登秋教授所分享:

「跨領域合作常面臨重重挑戰。學術界的專業差異,導致不同領域間的知識壁壘,且學術評價體系偏向傳統學科,在國際上跨領域的研究曾被認為是「二流研究」或「不務正業」。」

  但是人毋怕慢,只驚站 (不怕慢,就怕站)「我們不會因此而退縮」林登秋教授堅定地說。正是在這樣的努力中,LTSER計畫應運而生,克服種種艱難,並在挑戰中持續茁壯。2024年,除了原有的4個站之外,更進一步新增了西南海岸與阿里山兩個新觀測站,並規劃了2025年的新目標。最後,林登秋教授提到該計畫收到許多夥伴熱烈的反饋「我們會吸引不少關注,也會面臨批評」,但無論如何,為了臺灣的永續發展,這條路必須繼續走下去。他鼓勵夥伴們不畏挑戰,繼續推動跨領域的發展,並強調「LTSER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社區為本:氣候調適的關鍵視角


  調適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議題之一,然而,如何透過調適來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始終是核心討論。有鑑於此,本次年會的氣候調適專場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欣輯副組長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分別從災害角度與參與式規劃的實踐經驗帶來精彩分享。



  李欣輯副組長以「氣候變遷下的西南沿海災害」為題,分享西南沿海地區所面臨的颱風、暴潮、地層下陷等複合性災害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是自然災害,更是社會與文化的深刻問題,尤其是一些文化古蹟面臨永久淹沒的風險,居民的遷移與未來生活方式的規劃亟待討論。李欣輯副組長提醒:「與海爭地,或還地於海,這是個艱難的抉擇」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不僅是長期的監測,更需要全面的規劃,並且科學數據是與當地社區協作、尋求共識的關鍵工具。


  接續在地協作議題,王筱雯教授以「氣候變遷與參與式調適規劃—以七股為例」為主題,探討如何透過科學數據與社區參與實現在地調適。王筱雯教授帶著與會者一同回顧七股參與式規劃案,一開始初期以濕地與水文管理為主軸,逐步建立社區夥伴關係,進而導入了針對未來情境的討論,協助居民想像未來的可能性。而沙洲作為七股的關鍵生態系,不僅提供防災功能,更承載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情感,因此成為調適規劃中的重要議題。在社區層面,除了水平堤防、沙洲復育、紅樹林栽種、搬遷撤離的等策略,也有國家採用滾動式策略應對高風險地區,例如由政府購買高風險地區資產並租回居民,為未來永久溢淹的情況預留彈性空間。這提醒我們面對氣候變遷時需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方法,以免造成「氣候鎖定」現象。


  最後,王筱雯教授認為調適需要綜合考量空間與時間尺度,搭配不同階段的策略,從而提升未來的應變彈性。透過科學數據與在地智慧的結合,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以社區為本的建設性對話,並在變動中找到調適的最佳路徑。



任務還是業務?氣候調適的定義與實踐


  在氣候調適場次的專題討論中,國立臺灣大學童慶斌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洪鴻智特聘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韓仁毓教授三位學者攜手帶起了針對調適定義與行動的精彩討論。


  童慶斌教授指出,當前氣候調適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定義不清。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對氣候風險的定義涵蓋危害(hazard)、暴露 (exposure) 和脆弱度 (vulnerability),但各地對於調適的方向並未給出清晰界定。童慶斌教授提醒大家思考:「調適的目的是降低危害、降低暴露,還是降低脆弱度?」若缺乏具體的方向,調適政策恐難落地。他進一步強調,必須將氣候變遷的影響回歸地方層面,透過在地化的知識與行動,讓居民感受到調適的迫切性並參與其中。


  洪鴻智特聘教授從國土規劃的視角分析了調適實踐的挑戰。他提到,當前防災與氣候調適的界線模糊,導致規劃策略多以政治風險最低的方式推進,缺乏實際成效。他以國內常見的「消波塊」為例,認為這種傳統工程手段應重新審視,並且探索自然解方是否能提供更有效且永續的替代方案。此外,他呼籲科學界:「我們應該要多與第一線實務工作者加強合作」,透過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制定更可行的調適策略,才能「避免政策僅停留在口號層面」。


  韓仁毓教授接續討論了資料蒐集與在地溝通的挑戰。他以貢寮沙灘的消失為例,指出調適規劃須建立在完整且動態的基線資料之上,否則無法有效回應居民對環境變遷的感知。同樣的,他也提到社區參與的重要性:「調適需要的不僅是科學的準確性,還包括與居民的有效溝通,幫助他們理解環境變遷的實際影響」 韓仁毓教授最後提出一個問題:「氣候變遷究竟是任務,還是業務?」目前,氣候變遷是一項使命,需要將理想轉化為可以長期執行的業務模式。


  最後,林敏聰教授在總結中提出兩項調適成功的關鍵條件:


  1. 長期跨領域研究與公共知識建構:調適需要整合多方知識,結合專家研究與民間智慧,建立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

  2. 民主參與的雙向互動:調適政策的有效性依賴於「上對下」與「下對上」的互動機制,從微觀討論逐步引導到宏觀的系統性調適行動。


  然而,調適仍是一項正在摸索的課題,但透過知識整合與公民參與,我們有機會實現更具韌性的未來。


年會第二日:青年、交流、和我們共同的未來

 

  年會的第二日以交流為重點,首場活動為2024推推茶會的學員分享。3位學員以自身經驗和觀察,分享Z世代在永續議題中面對的挑戰。


  首先,陳昶安學員分享了Z世代重視職場中的理想與生活平衡,並渴望在職場上推動社會改變。儘管推動永續議題時易感挫折。然而「我們可以在心理上做好調適,與積極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並區分那些追求短視的商業模式」接著,陳人平學員則以能源議題為切入點,認為目前缺乏有效的整合性討論與視覺化科學平台讓民眾理解,因此,他呼籲2050年要針對這些未解的議題展開更深入研究,並與在地討論,進而形成有意義的解決方案。最後,邱鈞評學員分享了他在創業過程中對永續推廣的體會。他將永續比喻為一種信仰,並指出新鮮人進入永續領域時面臨高昂的學習成本與不確定的工作機會,這使得他們在探索這一領域時感到困惑。他進一步提出,目前永續的推廣模式類似於「消業障」或「比拼功德」,並思考這樣的推廣方式是否真的對永續發展有益?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樣的方向?


  「永續像信仰」的觀點也引起現場的迴響,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林心恬副教授幽默地表示:「有時候教課,不知道自己在教科學還是在傳教」雖然當前永續推廣仍像是小眾信仰,但大家都期待它能成長為一種文化,透過文化共識引領社會向好的未來邁進,讓Z世代內化永續思維,成為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你眼中的Z世代是什麼樣子的呢?


  接續青年議題,年會第二天特別安排了以Z世代為焦點的討論環節,邀請與會者分享他們對Z世代特質、價值觀的看法。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王素芬教授首先分享了她觀察到的Z世代特質:「勇於追求理想的價值與生活方式,不再被傳統資本主義的框架所束縛,更重視自由靈活的工作環境」她以學生創業的計薪方式為例,說明這一代年輕人如何將個人目標融入職場選擇中,展現出與過往世代截然不同的特點。同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柯穎萱議題組組長從NGO組織的角度出發,強調Z世代雖然對永續理念高度認同,但也非常在意薪資條件與職場彈性。「他們希望能在有趣或有意義的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柯穎萱議題組組長也進一步補充:「為了吸引更多Z世代加入非營利組織,我們需要創造更開放的空間,並藉由持續的溝通來實現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互動站:串起夥伴的鏈結


  在夥伴網絡分享部分,今年年會首次採用了「互動站」形式,不同於以往以簡報分享為主,將焦點放在參與者間的交流與互動上。12個參與單位以攤位展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專案內容,希望與會者能在輕鬆且具彈性的環境中,自由的探索各單位的故事,讓交流更具溫度。


  在Hub Site的攤位分享中,有東海、東華、中興、清華等大學參與。各大學積極規劃攤位,展示各自的專案成果。例如,中興夥伴展示了與碳權碳匯相關的桌遊,邀請與會者挑戰遊戲。東海夥伴則展示了自計畫啟動以來的成果,熱情的與會者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並提供了印有東海生態圈動物的文宣品,可愛的動物資料夾讓與會者愛不釋手。而2024年新加入的清華夥伴,則展示了許多推動中的新計畫,積極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流。



  在Hub U的攤位上,參與的夥伴包括財團法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臺計畫、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臺灣海洋聯盟、臺灣科技媒體中心、臺灣環境規劃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臺灣貝蒙論壇推動國合辦公室,每一個攤位都展示了他們在環境與永續領域中的努力和成就,讓現場的參與者能夠近距離感受到這些第一線夥伴的努力與付出,進一步激盪出更多未來可能性。


2035:十年後的我們會走到哪裡?


  隨者年會進入尾聲,由林心恬副教授主持的「Z世代頭條」活動,將大家的思緒拉向未來,邀請與會者共同想像2035年1月7日的頭條新聞。那時,Z世代成為社會中堅份子,面對一個更複雜、多變的世界。他們會如何因應未來的挑戰?又會如何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

  會場討論十分熱烈,有參與者認為十年後的臺灣,或許已成功打造出首座零碳社區。這個願景結合了地方的力量與青年創新,從原住民族智慧中找到靈感,應用新的碳匯技術,並且透過更靈活的國土計畫來推動。也有人將目光放在文化與社會議題上,提出如果臺灣也許能迎來歷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候選人,讓南島文化站上臺灣主流舞台。到那時原住民族的智慧會成為臺灣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發揚光大古法的生態共存,讓更多人看見地方與文化的價值。


  然而,並非所有未來的圖景都如此光明。有參與者認為,到了2035年,氣候變遷導致的生態浩劫成為必然。一則名為《恆春鎮公投改名恆夏》引發了現場的笑聲與反思。這則新聞描述了氣候變遷如何改變了臺灣的季節特徵,並引發青年倡議對50歲以上族群徵收「氣候稅」,以追究上一代對環境的責任。


  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趙家緯助理教授也提供回饋,他提醒大家:「 2035年離我們很近,如果要在2035年看到我們所希望的頭條新聞,這十年間,我們需要培養更扎實的永續基礎,也應該思考如何把永續理念接續到案子裡」他建議,我們不僅需要在政策與技術層面努力,也需要更深入的模擬與推演,幫助我們提早預見問題,並制定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在年會的尾聲,林敏聰教授總結,儘管我們經常以嚴肅的態度討論政策,但這幾年來,真正讓人感到鼓舞的,是即使「理想還沒完全實現,我們依然能看到一步步的進展」。他指出,不管是否完全認同每一個提議,大家都能靜下心來交流,並集結更多夥伴一起討論,才是跨領域對話的精隨。


  兩天的會議結束後,與會者帶著豐富的回憶與思考迎接新的一年。我們邀請大家未來能繼續關注並積極參與TSH及夥伴網絡的各項活動,共同推動更多變革與創新。





TSH

  永續議題涵蓋的面向非常廣泛,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並需多領域的人才彼此碰撞與對話以釐清待解決之問題,從而形成相對應的全方位解方。目前學界的基礎研究能量高,卻只有少數形成具社會影響力之實質的行動或政策。為達成臺灣的永續轉型,亟需一個平台以填補從知識到行動之間的鴻溝,促進跨領域的合作可能性。

  透過永續路徑形塑臺灣新型態的公共治理思維與創新經濟,改變社會永續文化,這便是TSH的使命。

+886-2-3366-656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大凝態科學中心館826室
Rm826, Center for Condensed Matter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City 10617, Taiwan

  • Twitter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2024 by 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計畫支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