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TSH Panel系列的第二場正式登場!本次不僅有學術與研究人員,也有許多來自企業界和NGO的夥伴,很高興有超過百人在線上共同關心臺灣的淨零未來。
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AR6 WGIII)出爐後,TSH和四位老師們在這次兩小時的活動中,從不同角度導讀這份以「氣候變遷減緩」為主題的報告,不只讓大家更了解國際資訊,更重要的是讓參與者從臺灣在地視角檢視淨零路徑。
這次聚焦的在地面向有「再生能源」、「行為科學」、「森林」與「公正轉型」。四個主題其實也呼應了政府2050淨零轉型的四大策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四位受邀講者也都從不同角度分析邁向淨零所需要的科技研發或氣候法治基礎。
「臺灣如何淨零—從IPCC報告到臺灣在地路徑」由TSH共同召集人戴興盛教授與TSH科學家趙家緯博士共同主持。
徐昕煒教授以「高再生能源下的淨零新思維」為講題,指出再生能源勢在必行,且最大挑戰不僅停留在電力的生產,而且在淨零路徑規劃需要提升能源系統韌性,包括優先擴充再生能源電網基礎設施,和擴大因應再生能源變動所需儲能等彈性資源規劃。
莊雅婷教授則以「住商淨零與行為科學」為講題,從行為科學的推力(nudge)機制設計出發,分享節能能效與社會文化行為等需求面的創新方案和政策,同時強調傳統經濟工具(如碳稅、電價)對行為誘因的重要影響。
柳婉郁特聘教授則以「森林議題在淨零的角色與重要性」為講題,彙整IPCC AR6 WGIII報告中森林議題的重要性、角色,及其對臺灣的啟示,也分析臺灣既有與新增森林碳匯的潛力,進而針對臺灣森林碳匯提出七項政策建議。
在公正轉型面向上,劉仲恩教授以「淨零路上的社會不平等」為講題,指出碳排放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問題,更包含責任、衝擊、參與機會等分配不平等層面,並以碳定價、氣候公民大會、縮減頂端貧富差距與地位型消費為例,說明實踐公正轉型的實際途徑。
從四位老師的精采分享也得知,各項決策所形成的影響往往與原先所設想的不同,舉例而言,換用節能電器後所形成的反彈效應,或是公私協力共推的住宅能源改造補助經常挹注到並非真正需要協助的族群,又或是在國際合作上形成的資源錯置等問題。朝向淨零的路徑上雖然需要有足夠的創新與行動,但同時也需要有嚴謹審慎的評估並行。
本次活動在分享和問答交流中很快就來到尾聲,淨零路徑上還有哪些研究缺口、需要何種關鍵資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形成有效行動等,將留待在未來場次中分享和深入討論了!
※本場活動同時為「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重健亞洲」的暖身場次,TSH於高峰會中另有辦理「臺灣永續棧(TSH)─以知識為基礎的轉型社會創新」及「永續價值驅動的臺灣淨零轉型路徑」兩場論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