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本期主編的話
劉仲恩(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顯著傷害到人類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因此許多國家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試圖在2050年以前逐步控制並降低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至零,從而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在臺灣,去 (2022)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發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今 (2023) 年立法院修正與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形成臺灣政府推動淨零的主要依據。在這兩份重要文件中,都提及「公正轉型」,而「公正轉型」也被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其目的是要確保推動淨零的過程中,盡可能落實「不遺落任何人」的核心價值。
然而,要怎麼樣才能達到「不遺落任何人」?在這「任何人」之中,是否仍有優先次序差異?「不遺落」的範疇,僅針對現在與未來,還是也包含過去?所謂的「公正轉型」 (just transition) 包含哪些「正義」(justice) 的內涵?要設定哪些政策目標,透過哪些模式,搭配哪些法制基礎才能推動公正轉型?隨著上述兩份文件的發佈,這些疑問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並激發許多的辯論。
臺灣永續棧從成立以來就持續關注臺灣重大而難解的永續議題,試圖促進不同學術領域之間的整合,並且在研究過程中納入社會間的利害關係人。因此,淨零所需的各項科技研發,如何與「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相互搭配,共同協作發展出可行、可落地的淨零路徑,自然是我們的核心關懷。為此,我們展開一系列的訪談與轉譯工作,在政府開展淨零路徑的同時,透過學者專家、政府官員、民間組織工作者…等各式各樣的經驗與視角,試圖深化不同知識與價值體系之間的針對「公正轉型」的對話與協力合作,從而找尋彼此的共識。
本期電子報的兩個主題五篇文章,即是上述工作的初步成果。在第一個主題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從能源取得與碳排放兩個議題,解析公正轉型為何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首先是由臺大氣候永續學程的陳禹嫺碩士生和本期客座主編劉仲恩副教授,分享參與英國能源不平等工作坊所獲得的資訊,並從中反思可提供臺灣的啟示。第二篇由臺灣氣候行動研究網絡總監趙家緯博士奠基於他長年針對碳排放的研究,為大家介紹臺灣不同所得階級之間存有多大的碳排放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可以透過哪些政策措施來應對,以避免弱勢的階級承擔不成比例的減碳責任。
在第二個主題的三篇文章中,我們回顧臺灣本土的歷史經驗,反省過去類似的轉型路徑中,對於勞工產生了哪些相對不公正的結果,並從中找尋能夠提供當代公正轉型的啟示。第一篇由臺灣永續棧訪談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的李健鴻教授,透過他過去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臺灣勞動市場衝擊的研究經驗,探詢臺灣各界應如何為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關稅預作準備,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失業潮。第二篇則是奠基於李健鴻教授針對近年數位化浪潮與AI人工智慧的專題演講,由臺灣永續棧改寫為文,並參考德國勞動4.0白皮書的內容,探討隨著淨零轉型而出現的技術革新與產業變遷將如何衝擊勞動市場,以及有哪些潛在的衝擊應對措施。第三篇則是由臺灣永續棧訪談臺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的陳柏謙秘書長,透過他執行勞動部有關於臺灣北部煤礦產業的勞動關係研究,為我們梳理1980-1990年代臺灣煤礦產業和平退場的過程中,是否有值得公正轉型借鏡的典範,亦或是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犧牲被遺忘了。
前往閱讀>>>
主題貳引言|歷史經驗中的公正轉型啟示——當時我們如何應對衝擊?
◎ 國際貿易局勢改變的外部衝擊──從兩岸ECFA的經驗思考應對歐盟CBAM的準備工作
◎ 關鍵技術革新發展的衝擊──數位化與德國「勞動4.0白皮書」的啟示
◎ 我們如何應對產業結構長期變遷的衝擊──臺灣煤礦業退場的經驗
當然,公正轉型的範疇遠不是本期的五篇文章能夠涵蓋。如前所述,本期電子報只是臺灣永續棧針對此議題的初步工作成果。隨著今 (2023) 年六月國科會正式啟動淨零科技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國發會亦召開公正轉型委員會的首次會議,在後面的期數我們將持續因應最新的本土研究成果以及政府施政的開展,針對公正轉型所需的法制基礎、社會對話、衝擊評估等面向,提供更豐富的內容。同時,我們也誠摯邀請各領域的學研機構、研究與實踐團隊前來參與連結臺灣永續棧,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協力,一同形塑「公正轉型」的本土路徑,並從中建立臺灣永續轉型的新典範。
註: 本文由TSH吳奕辰博士撰寫;本期電子報的整體規劃奠基於劉仲恩老師主持的「臺灣公正轉型策略研析」整合型計畫,屬於國科會「淨零科技社會科學研究專案」五大關鍵研究議題之一。
Comments